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王 恽


    〔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1]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2]。


    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3]一杯。说似碧茵罗袜客[4],远将愁去莫徘徊。


    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解佩[5],归时襟袖有余香。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注释】


    [1]柳圈辞:这首套曲有六支曲子,采用同一曲调,歌咏同一内容,描写的是“柳圈”的事,也就是描绘了一次在水边嬉戏游春活动。


    [2]湘东:湘水,代表春愁。


    [3]酹:这里是洒酒于江,表示一种祈祷。


    [4]罗袜客:指曹植</a>《洛神赋</a>》中所歌咏的那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


    [5]不似汉皋空解佩:这里引用了郑交甫皋台下遇二仙女的故事。


    【鉴赏】这首套曲描写完整细致。第一支曲子中“暖烟……细条”,写春风和煦,桥边的杨柳发出了嫩芽,人们心情也很好,所以出门折下细细的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表现了春意盎然,冰雪消融,每个人都喜上眉梢的情景。第二支曲子中“野溪……玉圈”,写野外的小溪边,丽人清脆的歌声在上空形成了好似碧玉的光圈,婉转动听。“解……樽前”,写人们在吉祥的春日里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希望幸福和美妙常伴。第三支曲子“问春……晓风”,将暮春赋予了诗意,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欲送……湘东”,或许春天是要和流水一起飘到湘东去吧。“一环清影”将柳圈在水上漂流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第四支曲子写的是人们在江边祭奠的情景。“步春……一杯”,描写人们沿着溪边,欢喜地追逐着水上漂浮的柳圈和落红。面对着失去的一江春水,洒一杯清酒,许一份祝愿。“说似…徘徊”,写人们向洛水女神祈祷,带走忧愁。第五支曲子写的是人们春禊归来,袖子上还沾有余香的情景。“秉……殃”,描写人们手中拿着鲜花,俯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满怀憧憬地送走烦恼和忧愁,迎来吉祥和幸福。第六支曲子写在赏春的宴会上人们其乐融融的情景。“醉……千”,写人们满心欢喜,把酒言欢,流连忘返。“说与…中传”,写作者因为心情很好,所以文思泉涌,在宴会上即兴挥笔作曲,记录春禊的情景。


    〔正宫〕黑漆弩


    游金山寺[1]


    苍波万顷孤岑[2]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3]。金鳌头[4]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5],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释】


    [1]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建于东晋,唐起得名。


    [2]岑:底部窄小而高耸的山。


    [3]天竺:这里指雄伟的佛寺。


    [4]金鳌头:指金山。


    [5]蛟龙虑恐下燃犀:意为兴风作浪的蛟龙在忧虑,害怕有人燃着犀牛角深入水中,照出它们的形相。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描写金山寺气势恢宏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曲子开头“苍波……天竺”,总写山势,在一片苍波碧水中,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卓立超群。将金山寺安置在“苍波万顷”的浩瀚背景之下,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金鳌……浓绿”一句作者形象地描绘出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是“金鳌”吸收江山精华的结果,想象奇特,气势磅礴。曲的下阕描写了作者游金山寺的情景。“蛟龙……如屋”,写金山寺高大挺拔,倒映在水中,深不可测。作者引用“温峤燃犀”的典故,一方面是说江水极深,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风急浪高。“任夕……不足”,写景色的雄伟壮丽激发了作者游赏的热情,所以即使是风急浪高,夕阳下的船只纷纷返航,作者也不急于回家,而是尽情游览,任由船在夕阳下漂流。


    本曲的语言将散曲口语化的特色与诗词的韵味融为一体,自然流畅,雄劲豪放。


    〔仙吕〕后庭花</a>


    晚眺临武堂


    绿树连远洲[1],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2]翠满楼。木兰舟[3],彼汾一曲[4],春风佳[5]可游。


    【注释】


    [1]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


    [2]烟霏:形容云烟弥漫之貌。


    [3]木兰舟:这里泛指装饰精美的船。


    [4]彼汾一曲:指汾河湾。


    [5]佳:好。


    【鉴赏】这首曲子是一首登高赏景抒怀之作,写于作者出任平阳路总管之时。因为是登高远眺,所以曲中出现的多是远景。前两句“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写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直延伸到河中的小洲,远处的青山正巧压在绿树的枝头。“青山压树头”,用视觉改变了远山的位置,仿佛它恰好长在树木之上。下面两句“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写夕阳下临武堂的景象。当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高城之上时,登城远望,只有远处的临武堂隐隐约约地出现在云烟苍翠的绿野之中,作者在这里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三句抒发了感慨。“木兰舟,彼汾一曲,春风佳可游”,赞叹汾河湾春景的美好。临武堂周围的景致如此美妙,使作者不禁动情,想划着小船,沿着这汾河流水,一览沿岸美妙迷人的春色。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一


    平湖云锦碧莲秋,香浥兰舟透[1],一曲菱歌满樽酒。暂消忧,人生安得长如旧。醉时记得,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


    【注释】


    [1]香浥兰舟透:带着花香的露水沾湿了水面的船。


    【鉴赏】这支曲开头两句“平湖……舟透”,景中含情,同时还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作者泛舟于平湖之上,看波光粼粼的湖面,一片碧绿,荷花的清香,沁人心脾。“一曲菱歌满樽酒”,写听着那随风飘荡的悠扬的采菱歌,作者酒兴大发,满斟而饮,仿佛飘飘欲仙了。“暂……旧”两句,笔锋一转,写作者泛舟平湖,饮酒助兴,只是为了暂时忘掉忧愁,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人生一世,怎么能够永远年轻,永不衰老呢?于是作者只好以“花枝仍好,却羞上老人头”的自嘲作罢。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二


    鉴湖[1]秋水碧于蓝,心赏[2]随年淡,柳外兰舟莫空揽。典春衫[3],觥船一棹[4]汾西岸。人间万事,暂时放下,一笑付醺酣。


    【注释】


    [1]鉴湖:即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南。


    [2]心赏:指心情愉悦。


    [3]典春衫:这里是指倾其所有,尽兴一游。


    [4]觥船:即大船。


    【鉴赏】本曲作于作者任平阳路总管之时。曲子通过描绘平湖美景,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前三句“鉴湖……空揽”,写面对眼前景物的心境。鉴湖景致虽美,却不能亲眼去看,只能在心中欣赏,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欢畅的心情也就渐渐淡化了。但是,汾西、平湖的景色如此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使作者禁不住要乘着柳堤外的兰舟,好好去饱览一番。接下来两句“典春衫,觥船一棹汾西岸”,写欣赏汾西之景的迫不及待的心情。“觥船一棹汾西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船的速度之快,从侧面烘托出了赏景心情之急切。最后三句“人间……醺酣”,直抒陶醉的心态。美好的景致使主人公将万般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作者及时行乐的情怀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首曲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字简洁雅致。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三


    平阳好处是汾西[1],水秀山挼翠[2]。谁道微官淡无味?锦障泥[3],路人争笑山翁[4]醉。西山残照,关卿[5]何事?险忙杀暮鸦啼。


    【注释】


    [1]平阳好处是汾西:平阳,因在平水(今汾河)之阳而得名。汾西,即汾水之西,在平阳城西郊。


    [2]挼:涂抹。挼翠:形容山色青翠,好像涂抹上了颜色。


    [3]锦障泥:垫在马鞍下面的锦制马鞯子。


    [4]山翁:指晋代名士山简,这是作者的自指。


    [5]卿:这里指下句的暮鸦。


    【鉴赏】这首曲子情景交融,写于作者任平阳路府判官之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汾西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开头三句“平阳……无味”,借景抒情。汾西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精神饱满。生活在这种美景之中,就算做一个小官,位卑人轻,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锦障……鸦啼”,描绘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场景:作者一路骑着马,欣赏着美景,洋洋自得,而路上的行人看到作者这般,却都笑他疯癫痴傻。作者以无情的暮鸦象征不能理解他的行人,流露出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四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1]。入手[2]风光莫流转,共留连[3],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4],问何日是归年?


    【注释】


    [1]练:白色的绢绸。


    [2]入手:到来,来到。


    [3]留连:指因留恋而徘徊不去。


    [4]信美:确实美。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曲子开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景图。“采菱……横练”,营造了一幅烟波缥缈的采菱场景。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采菱人的声音隔着烟波隐约传来,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写法,增添了曲子含蓄美妙之态,能够很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入……面”,写作者面对如此美景,不禁由衷地感慨:但愿眼前如此美好景致不要那么快消逝。曲子的前五句,集中笔墨描绘了客居他乡时看到的美景,而后三句笔锋一转,情感急转直下:“江山……归年?”江南虽然美,但终究不是我的家乡,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去呢?这里诗人借用典故引出自己内心的感慨:“问何日是归年”,可见这种乡愁在作者内心扎根之深。


    这首思乡之作,写得婉转曲折,以乐景写哀情,感人至深。


    〔越调〕平湖乐


    十首之六


    秋风湖上水增波,水底云阴过。憔悴湘累[1]莫轻和。且高歌,凌波[2]幽梦谁惊破!佳人望断,碧云暮合,道别后意如何。


    【注释】


    [1]湘累:指屈原</a>。


    [2]凌波:指水中女神。


    【鉴赏】这首曲子作者借屈原惯用的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因被发放出京,不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的哀怨与苦闷。开头“秋风……阴过”,描写一阵秋风拂过碧波荡漾的湖水,投映在湖水中的白云的影子也悠然荡漾,暗示了“流水无情”的含义,从中隐隐透出一股寂寞难耐的意味。从而引出了下文的劝慰:“憔悴……高歌”,是说,面对如此旖旎的风光,憔悴的诗人啊,请你只管放声高歌,不要再苦苦地低吟了!“凌波幽梦谁惊破”,一句作者发出疑问:湖水中女神的美梦有谁能惊破呢?对美人的倾慕之情一时难以平抑,只好寄情于幻想。最后三句“佳人……如何”,写盼望佳人到来,然而,直到夜幕降临,佳人也杳无音信,失望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作者只好虚设了一个相会的场面询问对方分别后的离情别绪。“道别后意如何”,以幻想掩饰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就使情调更为凄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越调〕平湖乐


    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波深处。鳌头[1]游赏,浣花风物[2],好个暮春初。


    【注释】


    [1]鳌头:是作者自称。


    [2]浣花风物:此处指春日游赏。


    【鉴赏】此曲是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作者当时在平阳时所作,曲子描写当地春游的风俗,抒发了作者的欢愉之情。开头两句“春风……千柱”,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风吹拂着满湖春水,两岸柳色苍翠,在万绿丛中,隐现着飘荡的秋千。接下来三句出现了游赏的群众,“两……处”,三月七日那天,人们都出来游湖宴饮,湖边呈现出一派欢欣热闹的景象,作者不禁陶醉在这欢乐的场景之中了。一个“斗”字,表现出竞赛的激烈,“万人呼”写出了观赏者的热烈情绪,“出没”二字衬托出了划船者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气势。曲子的前五句是对景物、场面以及人物的客观描写,最后三句则表现作者游赏的主观感受。曲终“好个暮春初”,点明时令,照应了题目,表现了作者观赏时的欢快心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1]


    社坛[2]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3]。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4]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5],不羡日夕佳。


    【注释】


    [1]尧庙秋社:尧庙,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城南十里。秋社,是古代祭祀土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2]社坛:社日的祭坛。


    [3]多稼:指丰收。


    [4]壤歌亭:尧庙中建筑名。


    [5]致有:尽有,有的是。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丰年社日民间的喜庆活动。“社坛……多稼”,写祭祀活动告一段落,乌鸦归巢,祭民们自己的节目便开始了。他们举杯欢饮,心满意足地看着丰收的庄稼。“霹雳……如画”,乐声奏起,人们载歌载舞,笑语连连。“笑喧哗”表现出村民们无拘无束的欢快气氛,也烘托出在丰收之年,人们生活的称心美满。“山如画”则是人们因喜悦而产生的感受。作者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尧庙秋社之后村民们开展娱乐活动的欢乐场景。“朝来……夕佳”,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此处空气清新宜人,跟陶渊明</a>那“山气日夕佳”的隐居之所有可比之处,但是其中韵味深长。作者化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高雅淡泊的心志,自己只愿做一名高洁洒脱、无为而治的小官,不一定非要隐居山林。


    本曲以尧庙秋社的欢庆活动为背景,对活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同时,抒发了主观感受。曲中用典颇多,语言晓畅又富有韵味。


    卢 挚


    〔中吕〕普天乐


    湘阳道中


    岳阳来,湘阳路,望炊烟田舍,掩映沟渠。山远近,云来去。溪上招提[1]烟中树,看时见三两樵渔,凭谁画出。行人得句,不用前驱。


    【注释】


    [1]招提:寺院的别称。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到湖南赴任沿湘水进发途中所作。作者从视觉入手,通过两个层次描写了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况。先从大视野中远望:袅袅的炊烟、一座座农舍茅屋遮掩着高高低低的山坳沟渠,颇有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接着,通过视角的移动,写“山远近,云来去”,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沿途所见的青翠叠嶂的山峰和飘浮在天边的云朵,动静结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活力。然后,视线收回,集中着眼于近景,写招提周围的景色。溪水潺潺,树木茂盛,鳞次栉比的寺院掩映其中。在这样如画的环境中,偶尔见到两三位樵夫、渔父,他们在其中逍遥自在,是何等惬意啊。“三两樵渔”表现了作者对这种自在生活的渴望。画面突出了恬静之意,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由衷的迷恋与羡慕。最后,“行人得句,不用前驱”,则直接表达了自己忘情山水的情感。


    整首曲子由时空、景物进而写到感受,简洁有序。作者用疏淡之笔,将情与景结合,同时又注重整体画面的把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中吕〕喜春来


    和则明韵(三首之三)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1],人病酒,料自下帘钩。


    【注释】


    [1]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鉴赏】这首曲子作于作者任江东道廉访使时,描写了西湖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红楼中人的思念。


    “春来……似油”,写春临大地,南国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绵绵春雨过后,西湖水更加清澈透明,波波粼粼,闪闪发亮。作者将百花比作锦绣,湖水比作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秀美的风光。“小瀛……帘钩”,这三句是写作者所思念的佳人。面对如此的美景,很容易就引起了作者的闲愁。作者思念的人儿,此刻在做什么呢?一定是寂寞地独上小楼,倚楼远望,以解相思苦闷,或是躺在床上,独自安寝,在梦里圆她的相思!“料”字表达了作者对心上人的关切,这种写法很独特,作者借想象心上人在想他来表现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新颖独特。全曲短小精悍,表达委婉含蓄。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1],落残霞孤鹜齐飞[2]。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3]。夜静云帆月影低[4],载我在潇湘画里[5]。


    【注释】


    [1]挂绝壁松枯倒倚:此句出于李白</a>的《蜀道难</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景物指奇绝险怪。


    [2]落残霞孤鹜齐飞:化用王勃</a>“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名句。鹜:野鸭。


    [3]散西风满天秋意:言“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


    [4]夜静云帆月影低:云帆,白色的船帆。月影低,是说帆影在初升的月亮的照映下,显得低而长。


    [5]载我在潇湘画里:潇湘,湖南境内两条水名。湘水流至零陵县和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鉴赏】这首曲子大致作于卢挚在元成宗大德初年为湖南宪使时,通过对如梦如画的湘江秋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幽静闲适又略带萧瑟的心情。曲中前四句对仗工整,前面特写,后面淡描秋景。“挂绝……齐飞”,写作者独坐船中,沿江而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岸的悬崖峭壁和倒挂的枯枝,这种苍凉的景致为全曲奠定了凄清孤冷的基调。这两句也将江边的景致尽收眼底。“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表现了江景的壮阔。周围没有山影遮蔽视野,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望无际的流水。流水飞逝,凄凉之感随着萧瑟的秋风袭上心头。“散西风满天秋意”,秋风无影,秋意无形,偏偏秋风裹着秋意四处吹散,这就给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的色彩。结尾两句“夜静……画里”,将笔锋一转,减轻了先前的沉重感,描绘出了一幅安详宁静的潇湘夜景图。“载我在潇湘画里”让人怦然心动,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得恰如其分,此时再无苍凉萧瑟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澄澈明净的心境。这里作者将散曲与绘画的意境融为一体,意境悠远绵长,回味无穷。


    〔双调〕蟾宫曲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1]。五十岁除分昼黑[2],刚[3]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4]。仔细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注释】


    [1]尪羸:这里指老朽。


    [2]除分:平分。


    [3]刚:有“正”、“恰”之意。


    [4]兔走乌飞:即时光流逝。


    【鉴赏】这首曲子以“百岁光阴”的俗语开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百岁光阴”是平常人们对于人生的概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百岁光阴”是一种奢求,其中的三十年就成了泡影,已经白白失去了。


    “先过了三十”,一个“先”字,突出了人生的短暂。人生不过七十年,其中前十年是顽皮无知的幼童时期,后十年是老态龙钟的风烛残年,这二十年都不能很好地享受人生,所以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去掉头尾二十年,只剩下了从十岁到六十岁的五十年光景。而占据其中一半的是黑夜,在睡眠中就消磨掉了,这样算下来,七折八扣,真正的人生就只剩下二十五年,才及“百岁光阴”的四分之一,少得可怜。可是这还不算,还有“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呢!这里的“风雨”,指的是人生中遇到波折、磨难、变故等等。光阴易逝,岁月如梭,谁都阻止不了时光的飞逝,于是作者便有了“都不如快活了便宜”的感慨。


    〔双调〕蟾宫曲


    萧娥[1]


    晋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离笳,百二山河[2]。炀帝荒淫,乐陶陶凤舞鸾歌。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3]。社稷[4]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注释】


    [1]萧娥:本为梁明帝的女儿,杨广为晋王时选作妃子,杨广即位称炀帝,立为皇后。


    [2]一曲离笳,百二山河:典出《史记</a>·高祖本记》,意思是隋炀帝虽有以二敌百的坚固河山,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哀思。


    [3]:“琼花”两句:意思是隋炀帝乘着华丽的大船,去扬州游春,观赏琼花,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终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4]社稷:即国家。


    【鉴赏】这首曲子通过对萧后遭际的描写,批判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荒淫误国,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前三句:“晋王……山河”,写隋炀帝将娇娥深锁于晋王宫殿终日荒淫享乐,终于葬送了大好江山,造成了萧后流离塞外的结局。接着,“炀帝……干戈”四句具体描述隋炀帝的荒淫生活。他整日在后宫与萧娥歌舞享乐,不理朝政。他的荒淫奢侈,终于引发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最后三句感叹隋朝灭亡如“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这首小令借咏史来抒怀,立意深远,感情深沉,有警世之意味。语言平实晓畅,略带豪放。


    〔双调〕蟾宫曲


    杨妃[1]


    玉环乍出兰汤[2],舞按盘中[3],一曲霓裳[4]。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5]。梧桐雨</a>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6],痛杀明皇。蜀道艰辛,唐室荒凉[7]


    【注释】


    [1]杨妃:即杨贵妃。


    [2]兰汤:略带香味的热水。


    [3]舞按盘中:根据“盘舞”的优美姿态跳舞。


    [4]霓裳:即《霓裳羽衣舞》。


    [5]“羯鼓声催”两句:羯鼓,这里代指安禄山。“羯鼓声催”,指安禄山作乱。这句是说,正当玄宗沉溺声色时,安禄山兵变的危机已迫在眉睫。闹垓:吵闹,争吵。


    [6]“梧桐”两句:这两句化用典故,“海棠”和“香囊”分别代指杨贵妃。


    [7]唐室荒凉:指唐朝从此衰落。


    【鉴赏】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已经有不少文人将其写入文学作品中了。较有影响的有白居易</a>的《长恨歌</a>》,陈鸿</a>的《长恨歌传</a>》,白朴</a>的杂剧《梧桐雨》,洪升的戏曲《长生殿</a>》。甚至日本也将其搬上了戏剧舞台。卢挚这首曲子主要是根据白居易《长恨歌》写成来吟咏历史的。“玉环……霓裳”,写杨贵妃受宠的情况。清丽脱俗的杨贵妃从华清池中沐浴而出,踏着节奏旋律,翩翩起舞。紧接着,作者将笔墨转向了安史之乱。“羯鼓声催,闹垓垓士马渔阳”两句,作者将两个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寓意深刻,从侧面说明是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骄奢淫逸导致了这场祸乱。接下来三句是说,是祸乱爆发导致杨贵妃自缢身亡,唐明皇虽然悲痛万分,但也无能为力。“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借海棠凋零写杨贵妃之死,用“荔枝尘”比喻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穷奢极欲,海棠凋落,香囊埋没,这都代指杨贵妃之死。最后两句更进一步说明李杨骄奢淫逸的后果,李唐的江山从此一蹶不振了。


    作者在曲中最大的感慨就是,即使身为帝王,也不能为所欲为,否则不要说失去挚爱,就连祖宗的千秋基业也会毁于一旦。虽然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一说,但是江山社稷岂是一介女流所能撼动的?作者这样的疑问对自古以来的成见发出了挑战,应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反思。


    〔双调〕蟾宫曲


    金陵怀古[1]


    记当年六代豪夸[2],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3]?商女歌声[4],台城[5]畅望,淮水[6]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7],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8]。


    【注释】


    [1]金陵怀古: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2]六代豪夸:指在金陵建过都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的奢侈豪华。


    [3]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江令,即陈代文学家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陈时官至尚书</a>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整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称“狎客”。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玉树后庭花》曲,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4]商女:指卖唱的歌女。


    [5]台城: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三国时,是东吴后苑所在之处。


    [6]淮水:指秦淮河。


    [7]江左:即江南、江东,这里仍指金陵。


    [8]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


    【鉴赏】这首曲子借景抒情,以古感今,寓意深刻,别具一格。曲子开头“记当年六代豪夸”是说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如今早已不见踪影。“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是说,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了呢?“商女……烟沙”,是说当年宫苑里的轻歌曼舞已无从寻觅,只传来“不知亡国恨”的“商女”的歌声,登上台城远望,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的淮水烟沙。这种荒凉衰败的景象,不禁引发了作者怀古伤今的心绪。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发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叹:“问江……鸣笳”,写金陵这座昔日的繁华古城,已被元朝铁骑践踏得荒凉破败,世代相传的大世家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衰草连天,寒鸦哀鸣。在晚霞的映照下,归帆寥寥,胡笳呜咽。在这萧索的景象与凄凉的悲音中,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不言而喻。


    〔双调〕蟾宫曲


    长沙怀古


    朝瀛洲暮舣湖滨[1],向衡麓[2]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3],汀洲搴若[4],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注释】


    [1]朝瀛洲暮舣湖滨: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岛。舣,靠船、停船。湖滨,在这里指洞庭湖之滨。


    [2]衡麓:指岳麓山。


    [3]泽国纫兰:泽国,指湖南。纫,编织。


    [4]汀洲搴若:汀洲,水中高出的小块陆地。这里用“泽国纫兰,汀洲搴若”,指超凡脱俗的屈原。


    【鉴赏】此曲为一首怀古名篇,沉郁悲怆,真挚感人。作者托古伤今,抒发自己被流放,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朝瀛……寻春”,点明创作的原因: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小小的地方官。于是作者向岳麓山觅诗、向湘江寻春,以吐心中不快。“泽国……凝尘”,写作者面对岳麓山与湘江水,不禁产生了怀古之思:孤高脱俗的屈原,曾为招楚怀王之魂,而写下了诗篇《招魂》,而如今山河依旧,物是人非,我今天作曲,是为谁招魂呢?因为作者与屈原同样有着怀才不遇的遭遇,所以在此也流露出了对元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夜幕降临,天边的云遮断了作者远望的视线,高大雄伟的苍梧山也看不到了,只见那黄陵庙里的湘妃宝瑟上落满了灰尘,让人不禁黯然神伤。此番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惆怅,联想到自己的际遇,作者发出了慨叹:“世态……词臣!”千百年来,有多少清高文人被流放到长沙这偏远的地方而怀才不遇啊!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内心的无限凄凉。


    〔双调〕蟾宫曲


    箕山[1]感怀


    巢由[2]后隐者谁何?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渔父严陵[3],农夫陶令[4],尽会婆娑[5]。五柳庄瓷瓯瓦钵[6],七里滩</a>雨笠烟蓑[7]。好处如何?三径[8]秋香,万古苍波。


    【注释】


    [1]箕山:在河南登封市东南,相传是唐尧时巢父、许由隐居的地方。


    [2]巢由:巢父、许由合称。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3]严陵:即东汉初的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富春山。


    [4]陶令:即陶渊明。


    [5]尽会婆娑:尽,任凭。婆娑,此处指逍遥自在的意思。


    [6]五柳庄:指陶渊明的庄园。


    [7]七里滩:在富春江上游,相传初严光隐居在这里垂钓。


    [8]三径: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处。


    【鉴赏】这是一首歌颂隐士隐居生活的曲子。曲子开头以问答的形式入题,然后一气呵成,语调洒脱自然,格调高远。“巢由后隐者谁何”一句,引出下文。“试屈指高人,却也无多”,一句写出了作者对隐士的要求之高,因而下面作者只提出两位隐士:“渔父严陵,农夫陶令,尽会婆娑。”严光不慕功名利禄,归隐富春山,以农耕生活;陶潜</a>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把酒东篱下。作者再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结尾突出了全曲的主旨,“三径秋香,万古苍波”,表明陶渊明和严子陵境界之高远,表达了作者对元代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厌恶。


    〔双调〕蟾宫曲


    寒食新野道中[1]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2],燕语茅茨[3]。老瓦盆[4]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5]外秋千女儿,髻双鸦[6]斜插花枝。转眄移时[7],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释】


    [1]寒食新野道中:寒食,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二天)。新野,县名,今属河南省。


    [2]柴荆:柴门。


    [3]茅茨:这里指屋檐。


    [4]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食具。


    [5]柘:一种也可养蚕的树。


    [6]髻双鸦:即双髻,髻色黑如鸦羽,所以称鸦髻。


    [7]转眄移时:眄,斜视。转眼斜视多时。


    【鉴赏】这首曲子叙述的是作者在清明寒食日经过新野农村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柳濛……茅茨”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树发芽,梨花盛开,鸡鸣狗吠,莺歌燕舞,在这一片美好的春光里,作者“偷得浮生半日闲”,于是便到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景色。“老瓦……花枝”,这几句描绘了一幅亲切和谐的图画,表现了农村老人和儿童悠然自得的生活。鬓发如丝的老翁老妇们怡然自得,隔着桑林望去,几个梳丫角的小姑娘乌黑的发髻上斜插着鲜艳的花枝,在桑树下荡着秋千,愉快地玩耍。最后“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这三句是全曲的点睛之笔,面对如此闲适安乐的生活景象,作者不禁灵感突现,文思泉涌,吟出诗句,夸赞农村生活的纯朴和谐、安静宁谧。


    全曲篇幅短小,语言清新自然,描写了老人的安详,儿童的天真,通过对如此美妙景致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安逸生活的向往,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忧郁和不满。


    〔双调〕蟾宫曲


    阳翟[1]道中田家即事


    颍川[2]南望襄[3]城,邂逅田家,春满柴荆。翁媪真淳,杯盘罗列,尽意将迎[4]。似鸡犬樵渔武陵[5],被东君画出升平,桃李欣荣。兰蕙芳馨,林野高情。


    【注释】


    [1]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2]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


    [3]襄:今河南省襄城。


    [4]将迎:送走迎来。


    [5]武陵:即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


    【鉴赏】这首曲子写了作者由颍川前往襄城,途中偶然在一户农家住宿的所见所闻。“春满柴荆”表现了农家环境的自然淳朴,烘托出了人情的浓郁温厚。“翁媪……将迎”,表现了这家的主人热情好客,厚道真诚。这些都是实写自己受到热情款待的情景,接下来“似鸡……升平”是作者抒发的感慨。淳朴真诚的主人,安乐幸福的生活,使作者不禁想到了陶渊明提到的桃花源,觉得自己也仿佛置身于极乐世界中了。最后两句“兰蕙芳馨,林野高情”,表现了作者对淳朴百姓的生活的向往。


    这支曲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格调清新,画面朴实自然,感情含蓄蕴藉,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双调〕蟾宫曲


    冬夜宿丞天善利轩[1]


    听星簪[2]送响云林,是江上学仙,方外知音[3]。饮瀣餐松[4],含宫嚼羽[5],戛玉钟金[6]。向方丈蓬莱夜深,莫吹笙不用鸣琴,思满冲襟。一曲将终,万籁俱沉。


    【注释】


    [1]丞天善利轩:即道观。


    [2]星簪:此处代指道士。


    [3]方外知音:方外,指世俗之外。知音,即精通音律。


    [4]饮瀣餐松:意思是饮露水,餐松果。这里指道士们诵唱时的歌词超尘、清雅。


    [5]含宫嚼羽:“宫”和“羽”分别是五音中的两音。


    [6]戛玉钟金:戛玉,敲击玉石。钟金,聚集钟敲击。此句言敲击金玉作乐。


    【鉴赏】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般都具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种矛盾的心态,前者的表现是表面的、显性的,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后者的表现为深层的,隐性的,是道家思想的荟萃。这支曲子鲜明地揭示了卢挚内心世界中“道”的一面。曲子开头“听星……知音”写在一个冷清的寒夜里,作者在江边的一座道观里露宿,道士们美妙的乐声在云际和林中飘荡,让人不觉产生了“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接下来三句“饮瀣……钟金”集中生动地概括了道教音乐自然、和谐、清雅的特点。最后“向……沉”是写作者听完音乐的感受: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是道教那“戛玉金”的“仙乐”还是能把人们带进“游乎四海之外”的“仙境”,令人飘飘欲仙。


    〔双调〕寿阳曲


    别珠帘秀[1]


    才欢悦,早间别[2],痛煞煞[3]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4],空留下半江明月[5]。


    【注释】


    [1]珠帘秀:元代著名的女杂剧演员。


    [2]早间别:很快就分别。


    [3]痛煞煞:即“痛杀俺”。


    [4]载将春去也:意思是说她乘着船远去之时也带走了他们聚会的欢乐。


    [5]空留下半江明月:意思是说她走后他只剩半江明月陪伴。


    【鉴赏】这是作者写给当时著名的杂剧女演员珠帘秀的一首送别之曲。全曲构思奇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珠帘秀的真挚情谊以及离别后作者徘徊于江边孤独凄凉的心情。首句“才欢悦”,一个“才”字,突出了团聚欢悦的稍纵即逝。第二句“早间别”,一个“早”字,又表现了分离的出人意料。正因为珠帘秀即将乘船离开,作者去江边送行,平日里交情颇深的他们在分别时才更加依依不舍,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叹息:“痛煞……去也”,这两句作者将二人之间的情谊比作春天,珠帘秀乘着船离开了,仿佛把春天的温暖与明朗都带走了。这种比喻贴切自然,将抽象的情谊比作具体的春天,真实可感。最后一句“空留下半江明月”,写人随船远去,只留下那照在江上的“半江明月”。一个“半”字给人以残缺不全、凄凉冷清之感,接着又一个“空”字,更是将别后作者怅然若失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送别之曲抒情委婉含蓄,生动地展现了分别之后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委婉的表达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关汉卿</a>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之七)[1]


    母亲变卦


    若不是张解元[2]识人多,怎生救咱全家祸。你则合有恩便报,倒教我拜做哥哥。母亲你忒虑过,怕我陪钱货。眼睁睁把比目鱼</a>分破[3],知他是命福如何?我这里软摊做一垛[4],咫尺间如同间阔[5],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6]。


    【注释】


    [1]节取自《西厢记</a>》。


    [2]解元:宋元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3]比目鱼分破:这里用比目鱼被分开比喻老夫人的赖婚生生拆散了这对热恋着的情人。


    [4]软摊做一垛:形容崔莺莺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5]间阔:别离。


    [6]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强调母亲赖婚给崔莺莺带来极大的精神创伤。


    【鉴赏】西厢故事中,“白马解围”曾为崔张二人的幸福婚姻展现出美好的前景,他们满怀希望,张生浸沉在与莺莺结亲的幻想之中,莺莺也是满心欢愉,以为他们的好事最终会得到母亲的同意。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在老夫人设宴酬谢张生期间,一句“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将莺莺所编织的美妙幻想撕得粉碎。这如同晴天霹雳,将崔莺莺从梦幻中震醒,她终于看清了母亲的虚伪与出尔反尔,于是,美好的憧憬化作满腔的怨怒。这首曲子正是莺莺对老夫人“赖婚”行为的怨愤之辞。曲子开头以莺莺的口吻回忆了张生以一封书信退却五千贼兵,拯救了崔府合家的性命,使莺莺免遭贼掳之祸这件事。“若不……家祸”,写莺莺先晓之以理,指出张生是崔家的救命恩人。紧接着明之以义,“你则……哥哥”,指责老夫人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背弃了“能退贼兵者,以莺莺妻之”的诺言。“母亲你忒虑过,怕我陪钱货”两句,表现了莺莺对老夫人执首门第观念的批判与不满。老夫人之所以“赖婚”,是因为她是富贵体面的相国夫人,所以必须谨守封建礼教,他一心希望女儿嫁一个“门当户对”的乘龙快婿,尽管孙飞虎围寺之际勉强许下了“能退贼兵者,以莺莺妻之”的诺言,但要女儿嫁给一个穷酸书生她心不情愿,认为这有辱相国门第。而莺莺对她这种思想的批评,表现了莺莺勇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恋爱自由的叛逆精神。接下来“眼睁……如何”两句,写莺莺对老夫人动之以情,希望母亲能成全他们,也流露出她对张生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与担心。“我这里软摊做一垛”,写莺莺听到母亲让她“近前拜了哥哥”时所受到的震动,这对她犹如晴天霹雳。“咫尺间如同间阔”,则是说老夫人让他们以兄妹相称使二人的关系顿时疏远了很多,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同相隔万里。“其实都伸不起我这肩窝”一句,再一次强调老夫人赖婚给她造成的精神创伤。


    这首曲子以莺莺之口,集中塑造了崔莺莺勇敢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反对封建门第观念的叛逆性格。全曲语言通俗自然,明白晓畅,真挚感人。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之九)


    开书染病


    寄简帖又无成,相思病今番甚[1]。只为你倚门待月,侧耳听琴。便有那扁鹊</a>[2]来,委实难医恁。止把酸醋[3]当归浸[4],这方儿到处难寻。要知是知母未寝,红娘心沁[5],使君子难禁[6]。


    【注释】


    [1]甚:进一步。


    [2]扁鹊:战国时期的名医。


    [3]酸醋:是对张生的调侃语,形容其穷酸可笑。


    [4]归浸:与“归寝”谐音,即睡觉。


    [5]心沁:怠慢,不用心。


    [6]使君子难禁:极言相思之苦。


    【鉴赏】《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崔莺莺月夜听琴后,听说张生相思成疾,便遣红娘前去探望。为了表达他渴望同莺莺幽会的心情,张生便请红娘代为传简,信中附诗说:“相思恨转添,谩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芳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意思是希望莺莺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和社会世俗偏见的束缚,与他结合。崔莺莺读后很感动,但又担心红娘会向老夫人告密,为此,她便佯装恼怒,写诗让红娘带回去,这就是那首有名的待月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看后,立即明白了莺莺的意思,欣喜若狂,如期赴约。但是,等到张生逾墙而至时,她却又在红娘面前装起假正经,变了卦,演出了一场“赖简”的闹剧。这首曲子写张生在崔莺莺“赖简”后相思成疾的情景。


    曲子开头便说道:“寄简帖又无成,相思病今番甚。”开门见山:情感遇到这样的挫折,痴情的张生相思病自然加重。“只为你倚门待月,侧耳听琴”,意思是说张生得相思病全是由崔莺莺引起的,都是因为崔莺莺“倚门待月”、“侧耳听琴”,才使张生为她如痴如醉,相思成病。“便有那扁鹊来,委实难医恁”,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即使是神医扁鹊再世,也难以医治,表现了张生病症的严重,也从侧面反映了张生的痴情。接下来“止把酸醋当归浸,这方儿到处难寻”,指出要治这相思病除非是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私自结合,但这样的机会又难以找寻。下面则借助“当归”、“知母”、“红娘”、“使君子”四种药名,一语双关,刻画出张生迫不及待的心情。“要知是知母未寝,红娘心沁”,解释了上句中“方儿”难寻的缘由。原来是因为老夫人日夜监视,红娘也不相助,所以才导致张生相思成疾。整首曲子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中吕〕普天乐


    崔张十六事(之十二)


    张生赴选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1]紧,北雁南飞</a>。恨相见难,又早别离易。久已后虽然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我则厮守得一时半刻,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2]。


    【注释】


    [1]西风:即秋风。


    [2]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形容由于相思的折磨,莺莺变得形容憔悴,消瘦了许多。


    【鉴赏】在《西厢》故事中,“拷红”一幕,老夫人虽然勉强答应了崔张婚事,但她却又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理由,逼迫张生上京应试,使这一对刚刚从相思之苦中解脱出来的情人,又面临一场离别的痛苦。《张生赴选》一曲就描述了张生应老夫人之命进京赶考,崔莺莺于十里长亭设筵送行的情景。曲子开头“碧云……南飞”四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碧空万里,白云朵朵,金菊遍野,秋风萧瑟,北雁哀鸣。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象地传达出一对离人哀怨、悲伤的心境,自然贴切,富有新意。“恨相见难,又早别离易”两句,写莺莺对此番别离的怨愤之情。表达了莺莺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赶考的埋怨。“久已……悲啼”,既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又表现出离愁别恨。对莺莺来说,张生能否金榜题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早日归来,夫妻团聚。而且她心里还有对张生金榜题名后会不会“停妻再娶”的顾虑,这就加重了离别时的悲凉气氛。而在离别的短短一瞬,女主人公也被折磨得形容憔悴,“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这一曲主要表现了莺莺的轻功名重感情,表现了她的反叛精神。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1]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2]。手执着饯行杯,眼阁[3]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4]”,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5],望前程万里!”


    【注释】


    [1]咫尺:指非常近的距离。


    [2]月缺花飞:比喻离别的凄苦。


    [3]阁:同“搁”,这里有含着之意。


    [4]将息:休息。


    [5]好去者:好好地离开。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女子在为情人饯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真挚,凄婉动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夸张地描写了情人就要离去时女子内心的苦楚,奠定了全曲愁苦怨恨的感情基调。接着,描写饯行的场面:女主人公手里举着为情人饯别的酒杯,眼角含着别离的泪水,口里说一声“保重将息”,心里头好比是万箭穿刺,极度悲伤。“执”、“搁”、“道”三个字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悲痛。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刻画细致入微,感情真挚动人。曲中描写送别主人公离别时的情景:手拿饯行杯、眼含离别泪、一再说着叮咛话,突出了分离时的矛盾心理,也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望前程万里”一句,显示了女子对离去的情人的良好祝愿:“好好地去吧,祝愿您一路平安,鹏程万里!”在含情脉脉的祝愿声中,进一步揭示了女主人公留恋痛苦的复杂心理,真挚感人,将女子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双调〕沉醉东风


    忧则忧鸾孤凤单[1],愁则愁月缺花残[2]。为则为俏冤家[3],害则害谁曾惯[4]?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注释】


    [1]鸾、凤都是传说中的飞鸟,人们常用鸾凤比喻美好的夫妻。


    [2]月缺花残:比喻女子的孤独。


    [3]俏冤家:俏,表明男方的俊俏可爱。冤家,对爱人的一种昵称。


    [4]害谁曾惯:害,指害相思。谁曾惯,不曾习惯。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一位女子与爱人离别之后的孤独凄凉和刻骨相思。曲子开头写别后的孤独凄凉。“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连用两个比喻,唤起了昔日恩爱欢聚的美好回忆,与现在的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她的凄苦心境。接下来写离后的相思哀怨,相思成疾的女子在病中发出怨言:“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爱恨交织。“俏冤家”既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的嗔怪不满,又表现了对爱人的思恋、心疼。下句“瘦则瘦不似今番”,写女子形容消瘦憔悴,是对前两句的补充。最后两句写女子既恨又怕的心理。“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进一步描写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忧愁,并在哀怨的基调上,渲染了她恨和怕的心理。孤身一人,独守空闺,只有冷清清的罗帏和绣花被,心中充满了空虚之感,而此时黄昏又无情地笼罩下来,长夜难眠。回想以往同情人欢会的美好时刻,想到眼下天各一方的处境,一种无以言说的怨恨便油然而生。“怕”是女子真实感情的写照。作者写她怕黄昏,不仅是因为黄昏时刻笼罩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更要紧的是,这阴沉的黄昏过后,便是绵绵不尽的漫漫长夜,夜深人静,闺房空荡,那种忧愁寂寞会更加浓重。曲中“怕只怕”三个字,将闺中女子孤独苦闷的感情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这首曲子运用重叠句法,从不同侧面反复铺陈,将离情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双调〕碧玉箫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1]飞。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恨天涯锦字稀[2],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3],一搦[4]腰肢细。痴,暗暗的添憔悴。


    【注释】


    [1]柳绵:柳絮。


    [2]锦字稀:指书信极少。锦字,用锦织成的字。这里指夫妻间的书信。


    [3]宽尽衣:指因憔悴消瘦而衣裳变得宽松。


    [4]一搦:一握,一把。这里指女子腰身纤细,只此一搦。


    【鉴赏】这首曲子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在外地的情人,因为书信稀少而变得憔悴消瘦。“怕见春归”,特写女子在暮春时节一种别样的心理状态。“枝上柳绵飞”,点明春将归去。女子“怕见春归”,但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春天还是很快就要过去了。“枝上柳绵飞”是借春归的景象对“怕见春归”可还是要“春归”的隐讳之言,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和眷恋,也是对爱情的惋惜和眷恋。人们历来把春天视为爱情的象征,在春天,女子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多希望能与心上人共享这美好的春天,可惜事与愿违。“静掩香闺”,写女子看到枝上柳絮飘飞所采取的行动,从侧面表现了女子心中的落寞与无奈。“帘外晓莺啼”,再次点明春将归去。尽管黄莺婉转鸣啼,可是女子哪还有心思来看即将消逝的春光?对远人的思念无法排遣,于是便不如掩上房门,眼不见为净。“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交代了女子心烦意乱的原因:因为思念着远方的情人,由思念而生幽怨,埋怨他书信寄得太少,薄情寡义。“宽尽衣,一搦腰肢细”,写女子备受相思的煎熬而形削体瘦,极言相思之苦。最后一句:“痴,暗暗的添憔悴”,写主人公被相思之情折磨得容颜憔悴。一个“痴”字,写出了女子的痴心与赤诚,写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期待,撼动人心。


    〔双调〕碧玉箫


    盼断[1]归期,划损短金篦[2]。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3]。知他是甚病疾?好教人没理会[4]。拣口儿食[5],陡恁的[6]无滋味。医,越[7]恁的难调理。


    【注释】


    [1]盼断:盼望计算。


    [2]短金篦:一种较短的金饰梳头用具,也可以用作头上的饰物。


    [3]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一搦:一握,此处形容腰细。宽褪,指女子因身体消瘦,而使衣带显得宽松。


    [4]没理会:不明白。


    [5]拣口儿食:挑拣吃的东西。


    [6]陡恁的:一下子变成这样。陡,突然。恁的,如此的,这样的。


    [7]越:越发、特别。


    【鉴赏】这首曲子写女子因远人未归,相思成疾,形容憔悴。“盼断归期,划损短金篦”,起笔便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痴情女子急切盼望情人归来,与之相聚的动人形象。“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写女主人公被盼归折磨得形容憔悴。“知他是甚病疾?好教人没理会”,写女子相思成疾,不禁问这相思病是什么病呢?真叫人不明白。“拣口儿食,陡恁的无滋味”,写女子因盼望情人归期而食之无味。


    此曲叙事,全是以女子内心独白的形式刻画女子的心理感受,同时又善于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描摹出了一个急切盼望情人归来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


    〔双调〕碧玉箫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1]。松径偏宜[2],黄菊绕东篱[3]。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4]。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释】


    [1]红叶满山溪:一个“满”字给人一种无限寥廓感。


    [2]松径偏宜: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


    [3]黄菊绕东篱:这里用陶渊明《饮酒之五》中的一句,只换了两个字,是为了韵脚上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上两句形成统一和对比。


    [4]有白衣劝酒杯:化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作者游山的诗酒豪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开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的壮丽景色:正是金风玉露的季节,作者载酒游山,只见漫山遍野火红的枫叶,比起那姹紫嫣红的春光也毫不逊色。泉水淙淙,青松苍劲,漫步在苍松之下的小径上,神清气爽。再看大地,金灿灿的菊花正迎霜盛开,宛如团团黄金锦绣,盘绕菊园。秋景如画,使作者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作者一反诗词中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寓情于景。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情: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看破功名之意。末尾四句正面抒发不愿进仕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即使品级再高也无济于事。故不如学</a>陶渊明归隐,以醉消忧。关汉卿也想兼济天下,施展抱负,但处于这样的时代,统治者昏庸暴虐,杜绝贤路;官场黑暗险恶,相互倾轧;正直之士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作者发出了绝意仕进,愤世嫉俗的呼声。然而,这毕竟只是积愤之辞,事实上终其一生,他并未消极归隐,而是正视现实,走上文坛,创作杂剧,在仕隐两途之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度过了他富有战斗性的一生。


    此曲写秋天之景,意象壮阔,不着悲凉语;抒发归隐之情,亦豪迈旷达,毫无颓唐情调;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自然。


    〔双调〕碧玉箫


    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可喜[1]煞,巧笔难描画。他,困倚在秋千架。


    【注释】


    [1]可喜:即可爱。


    【鉴赏】这首曲子开头用了一句设问,“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作者从少女游春的花园墙外经过时,听到园子里的欢笑声,所以产生疑问:有如此欢声笑语,会是何等人家的花园呢,引发了读者好奇心,不禁使人想起苏东坡</a>“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名句。三四句将目光转入墙内,“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园内的杨柳、花丛之间跑来跑去。以下六句集中展现“院后那娇娃”的芳姿。“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进一步描绘那位少女的娇态。这两句呼应了开头的“笑语喧哗”,纱裙之所以凌乱,珠花之所以落下,都是之前与女伴嬉闹的结果。“媚孜孜”和“颤巍巍”的细节描写,将少女娇柔的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经过“整绛纱”和“插翠花”后,少女的倩影更加迷人,作者不禁发出“可喜煞,巧笔难描画”的赞叹。本曲前几句是实写,具体表现少女的美丽动人;这里则是虚写,笼统地表现观者的感受。后面作者再添一笔:“他,困倚在秋千架”,充实了想象。“困倚”表现了少女天真娇憨的慵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首曲子清新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双调〕大德歌


    春


    子规啼[1],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2]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释】


    [1]子规啼: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声若“不如归去”。容易引起思乡之情。


    [2]鱼雁:是“鱼书”、“雁足”的合称。代称传送书信。


    【鉴赏】这首曲子以“春”为题,表现了一位闺中少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曲子开头采用起兴手法,“子规啼,不如归”,既描写景物,又点明时令,同时也交代了少妇怀念远人的原因:春天的杜鹃鸟啼叫了,啼声好像是在说“不如归去”。子归鸟的啼叫声,声声都响在闺中少妇的耳旁,回旋在闺中少妇的心上,这种情景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产生了怀念远人的情怀。所以第三句便落笔在“道是春归人未归”。意思是说:你走的时候就跟我说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天已经到来,却不见你的踪影。话语之间已微露出少妇对远人的不满。“几日添憔悴”,是说她近日的面色憔悴多了。这是从外形上描绘少妇的愁苦。接着又进一步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指少妇的心理状态。经过这样的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少妇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柳絮杨花,又正是暮春的景象,作者从中又巧妙地暗示出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同时也使下句的“一春”二字有了依据。少妇一等再等,结果不仅人未归,连消息也没得到,最后就不得不伤感地明确说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在这七个字中,虽未着一“思”字,少妇对远人的思念却已经溢于言表。这样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最后一句以双燕衔春泥反衬一春未得信息的少妇的孤独之苦。


    〔双调〕大德歌


    夏


    俏冤家[1],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2]!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3]。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4]。


    【注释】


    [1]俏冤家:对爱人的昵称。


    [2]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偏,与愿相反,出乎预料的意思。那里,指爱人所在的地方。堪,能。系马,拴马。


    [3]数对清风想念他:频频地对着和美的清风想念爱人的情形。清风,指清微之风。意思说尹吉甫作了这支歌,它的美好像清风,愿仲山甫永远带在身边,用来慰藉心灵。


    [4]“蛾眉”两句:蛾眉,好像蚕蛾的触须,形容女子弯弯的长眉毛。瘦岩岩:形容瘦削或瘦弱的样子。


    【鉴赏】曲子一开始就写远方的情人是个“俏冤家”,该词一出,妇女的妩媚、嗔怒、相思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都表现了出来。可如今他远走天涯,一去不复返,怎能让人不骂他。第三句,“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由怀疑转向了抱怨,这几句连起来就是,你流连天涯长期不归也就罢了,让人最不放心的就是怕你在外贪恋新欢。“绿杨堪系马”,一语双关,既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地,拈花惹草的负心郎。女主人公虽然抱怨,却并未决绝。因此,下文“困坐”、“数对”两句,又表现为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对清风一吐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情思。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它进一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对远方情人思之深、爱之切。我们不禁要问,女主人公如此扯不断放不下,到底是思念远方情人什么呢?下文就给出了我们答案:“蛾眉淡了教谁画”?这是女主人公借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来表示她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和渴望,然而,好事难成,希望最终无法实现,以致愁得“瘦岩岩羞带石榴花”,憔悴不堪,寂寞难耐。


    〔双调〕大德歌


    秋


    风飘飘,雨潇潇[1],便做陈抟</a>睡不着[2]。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3]。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4]。


    【注释】


    [1]风飘飘,雨潇潇:飘飘,形容风的回旋不息;潇潇,摹写秋雨淅沥不已。这里指风雨不止。


    [2]便做陈抟睡不着:便做,即使是、就算是。陈抟,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号希夷先生。据说他在华山修道,清心寡欲,一睡就是上百天,因此便有“陈抟高卧</a>”之说。


    [3]扑簌簌:形容泪珠纷纷落下之貌。


    [4]“秋蝉儿”两句:蝉,即知了。蛩,即蟋蟀。淅零零,指雨声,多指连续不断的小雨。


    【鉴赏】这首《秋》抒写了女子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久盼归人而人未归的不尽愁绪。开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无眠,由景入情。“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逼人。这开头的两句,立刻就给脆弱的女主人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增加了其苦闷的情绪,使其难以入睡。所以第三句就说“便做陈抟睡不着”,借用典故表达主人公在愁绪下的极度煎熬,忧思如此之深,由烦恼到悔恨到伤心以致落泪,“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在这首曲子中,女主人公的愁思势如潮涌,最终坚持不住,泪水滚滚而下了。最后两句,“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借外界的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名状的相思之苦。此时此刻,自己形单影只;窗外,秋蝉聒噪,雨打芭蕉;窗内,泪如泉涌,揩不干,擦不净。这一切交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本曲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艺术感染力强。


    〔双调〕大德歌


    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1]。瘦损江梅韵[2],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3],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4]。


    【注释】


    [1]断魂:极言人的悲伤。


    [2]瘦损江梅韵:瘦损了如梅妃那样的风韵。江梅,唐玄宗</a>的妃子梅妃,她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号梅妃。


    [3]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此句是写离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4]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句是写离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鉴赏】这首曲子以“冬”作题,描写闺中少妇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思念远方的丈夫,相思到几乎绝望。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是说大雪封路,这样的情况下,远方的人就更不可能这么快回来了。所以第三句就直抒胸臆地写道“不由人不断魂”,“断魂”极力描写少妇的悲观失望,痛苦欲绝。第四句“瘦损江梅韵”,是说江边的梅花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失掉了往日的风采,这里写梅花,实际却是作者以梅花来比喻女主人公因为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样子,进一步形象地表达了“凭阑人”清冷孤寂的悲痛心情。至此,女主人公便脱口发出了“香闺里冷落谁瞅问”的慨叹。女主人公如此绝望,似乎所有一切都已经破灭,但实际上她并未被这一切所压倒,内心的希望之火仍然在燃烧着。尽管风雪交加,大雪封路,自己的身体瘦弱不堪,但女主人公仍然凭栏远眺,硬要“望断天涯路”,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所以最后一句“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立刻一扫上文所散发出的绝望情绪,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


    本曲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结构方式,前面几句写的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近乎绝望的心情,但是最后一句,却一反常态,表现出了女子的希望。先抑后扬,更富艺术魅力。


    〔双调〕大德歌


    雪粉华[1],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2]堪图画,看疏林[3]噪晚鸦。黄芦[4]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槎[5]。


    【注释】


    [1]华:光辉。


    [2]密洒:形容雪下得很大。


    [3]疏林:指光秃的树木。


    [4]黄芦:指枯黄的芦苇。


    [5]槎:即竹筏。


    【鉴赏】这首曲中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冬天傍晚水乡渔村的雪景。开头两句“雪粉华,舞梨花”,描写了冬季的特色景致——飞雪。大雪粉白光华,像飞舞的梨花,飘落于天地之间。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勾勒出了飞雪飘洒的情态。第三句“再不见烟村四五家”,指大雪弥漫,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再不见”既从侧面见出了风雪之大,同时又描绘出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第四句“密洒堪图画”,对前面所描绘的雪景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时作者面对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后三句写飞雪笼罩下的近景,层次分明。“看疏林噪晚鸦”,一个“看”字领起下文,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这句同时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对冬景进行描绘,为这一幅宁静的雪景增添了一丝热闹的气氛。结尾两句“黄芦……鱼槎”又归于静景的描写,写江边泽畔所见之景。


    此曲语言通俗晓畅,潇洒轻灵,写景层次分明,远近高低相互映衬,极富表现力。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1]。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2]。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3]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4]。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5]?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6]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7]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8],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a>。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9]?我玩的是梁园[10]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a>。我也会围棋、会蹴踘[11]、会打围[12]、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13]。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注释】


    [1]朵朵花、枝枝柳:泛指古代娼妓。


    [2]分茶,攧竹;打马,藏阄:均指一种牌技。


    [3]银筝女:以及以下的“玉天仙”、“金钗客”,均指妓女。


    [4]金瓯:一种精美的酒器。


    [5]都帅头:总头目。


    [6]每:人称代词的复数“们”。


    [7]蹅踏:践踏、糟蹋,此指踏阵冲突。


    [8]蜡枪头:比喻中看不中用。


    [9]锦套头:用锦丝织成的套头,借喻一种拉拢嫖客的美丽的陷阱。


    [10]梁园:又名“梁苑”,汉代梁孝王的园子,此处指名胜游玩之所。


    [11]蹴踘: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12]打围:即打猎,相对围场之说。


    [13]双陆:又名“双六”,古代一种搏戏。


    【鉴赏】这套曲子是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全套由四只曲子组成。〔一枝花〕只将“攀花”、“折柳”两件事颠来倒去,变幻出各种句式,用以表现“浪子风流”,为人物性格定下了基调。以下三支曲子,则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表现这个“浪子”怎样“风流”。


    〔梁州〕一曲,纵情地自夸自赞。我们知道,在元朝统治的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出路的,当时人的等级有“九儒十丐”之说。其中一部分人,便和民间艺人结合,为他们写话本、编杂剧,用自己的笔揭露黑暗,鞭打邪恶,讴歌正义,反映人民的苦难、愿望和斗争。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自夸“通五音六律滑熟。”、自赞“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又比所有“风流浪子”更“风流”。这种“浪子风流”,按常情来说,是不值得、也不好意思自夸自赞的,而作者竟然不惜用极度夸张的词句加以赞美,这就很有认真思考的必要。所以敢于夸赞“浪子”的“风流”。更要重的是以一种玩世不恭的形式,表现对黑暗统治的反抗。


    〔隔尾〕一曲,用“子弟每”的未经世面作陪衬,强调“我”是饱经磨难的。充分表现了“我”的身世遭遇和顽强性格。如今虽然“人到中年”,仍不肯“虚度了春秋”,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尾〕曲是全套曲子最精彩的部分。按照曲谱,首旬是个七字句,作者竟加了十六个衬字,写成长达二十三字的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成为全篇点睛之笔。“铜豌豆”,据说是元代妓院中对老狎客的切口,然而加上那一些修饰语,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坚毅不屈。而对那些“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干层锦套头”的“子弟每”,则用“谁教你”痛加呵斥,意在劝他们及早回头。“我玩的是……”一组排句,坚决表示:任凭受到落牙折手的残酷迫害,“这几般儿歹症候”也要坚持到底,至死方休。结句“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似乎更好些。因为前面罗列的那许多“歹症候”,并不是“烟花”所能包括的。


    本曲由第一人称“我”直接出面,以通俗、诙谐、酣畅、滔滔若江河奔泻的语言,自我介绍,自我赞赏,自我调侃,从而塑造了一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形象,体现了“不伏老”的主题。实属一篇精美之作。


    《窦娥冤</a>》第二折


    〔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1],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2]!


    【注释】


    [1]唱叫扬疾:大声吆喝。


    [2]“覆盆”句:盆翻盖着,阳光照不进去。比喻衙门暗无天日。


    【鉴赏】〔感皇恩〕这支曲子,窦娥面对衙役们虎狼般的呼喊,魂飞魄散,棍棒暂停,自己刚苏醒,又昏迷。自己平白无故地挨这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自己受这样的暴力非刑,不就是衙门黑暗的活见证吗?她开始觉醒,用亲身遭受的冤枉,控诉统治阶级的罪行了。


    〔采茶歌〕这支曲子,窦娥被打得肉横飞,血淋漓,一肚子冤枉竟无人知!你明如镜,清似水的太守大人,怎不想想:我这个小妇人不出门,毒药是从那里来,怎么能药死人?所以,窦娥不仅尤人,骂桃杌是昏官,而且进一步怨天,自己好像被罩在盆子之下,见不到一点太阳辉。真是叫天不应,呼地不灵,这堂堂的官吏,巍巍的府衙,竟是暗无天日的黑暗世界。她认识到了统治阶级的本质,抱着宁死不屈的信念,决不招认。


    《窦娥冤》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1]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2],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3]: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注释】


    [1]没来由:无缘无故的。


    [2]森罗殿:迷信的说法,谓阴间阎王审案的厅堂。


    [3]盗跖:传说春秋时的“大盗”。颜渊:孔子</a>的学生,所谓“贤者”的典型。


    【鉴赏】〔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窦娥开口就喊冤:自己没有罪犯枉法,没提防别人的暗算却遭刑宪,叫声冤屈也会动地惊天。一会儿自己就要被处决,怎能不把天和地埋怨。这五句诗,表现了窦娥幻想的彻底破灭。因为桃杌的拷打,虽然使她认识到“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黑暗现实。但是,自己被打成招后,还幻想上层统治者会复审,自己还有昭雪的机会。可是,现在自己竟被押上法场斩首,做负屈衔冤的鬼,她才觉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所以,她义愤填膺,要把天地也埋怨一番。


    〔滚绣球〕这支曲子,就是窦娥恨极怨天的唱词。这里,她虽然还没有阶级觉悟,这是历史的局限。但是,她却认识到了贫富的悬殊,善恶的区别。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支配下,她咒骂天地也是怕硬欺软,顺水推船,让作恶多端的富人,欺压善良的贫民。自己的冤枉苦难,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她咒骂天地,就是咒骂统治阶级,因为他们无心正法,才使百姓有口难言。地不分好歹,天错勘贤愚,真是枉为天地!没有神灵显圣,自己就被冤枉处死,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就是这样,在激烈的斗争中,幻想逐步破灭,觉悟逐步提高,这才能够喊出惊天动地的冤枉,对鬼神天地发出震撼人心的控诉。特别她临死前的三桩誓愿,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者却用浪漫主义手法都描写成了现实,要显些灵圣给世人传,使人人都知道窦娥委实冤情不浅!这就大大增加了窦娥的反抗性格,突出了她敢于斗争的满腔复仇怒火,成了千千万万受迫害妇女的典型代表。


    《救风尘</a>》第二折


    〔后庭花〕我将这情书亲自修,教他把天机休泄漏。传示与休莽戆收心的女[1],拜上你浑身疼的歹事头[2]。你好没来由,遭他毒手,无情的棍棒抽,赤津津鲜血流,逐朝家如暴囚,怕不将性命丢!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空这般出尽丑。


    【注释】


    [1]传示与休莽戆收心的女:意即传信给宋引章,叫她收起天真的心性,再也不要鲁莽行事。


    [2]歹事头:倒霉鬼。


    【鉴赏】《救风尘》,是以妓女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优秀剧作。剧作家以不可抑制的快意和胜利的喜悦,轻松幽默地描写了赵盼儿利用风月场上的手段,从风月场上的老手——豪绅子弟周舍手里赚得了休书,把自己受害的姐妹宋引章救出火坑的故事,表现了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对欺骗、蹂躏她们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斗争智慧;同时对于玩弄被压迫女性反而受到被压迫女性玩弄的纨绔子弟,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有力的鞭挞。妓女的智慧、信心和力量,为《救风尘》成为喜剧定下了基调。关汉卿这一成功的喜剧,同样表现了严肃而重大的社会主题——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迫切地要求解放。


    《救风尘》的曲词是非常本色的。从表面上看好像很粗俗,其实这些曲词完全是性格化的语言,取譬设喻,都符合赵盼儿的身份。赵盼儿作为一个妓女,她的唱词不能离开她的生活。不堆砌辞藻,不卖弄才华,用生活化、个性化的口语写曲词,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是关汉卿的优点和特色。因此,他写的曲词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单刀会</a>》第四折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a>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1],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2],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3]。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注释】


    [1]九重龙凤阙: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


    [2]烈:刚烈。


    [3]赛村社:古代农村在节日举行的迎神的赛会。


    【鉴赏】〔双调新水令〕一曲,堪称“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李渔</a>《闲情偶记》)。“大江东去浪千叠”,何等气魄!大江滚滚,日夜奔流,巨浪腾涌,层层叠叠。江如此大,浪如此猛,而关羽</a>所带的是“数十人”,驾的是“小舟一叶”!两相映衬、对比,则人的胆气豪情,尽寓其中,而从字面看只是叙事写景。如果说这两句是暗喻,下两句便是明比了。九重,指天,古指帝王所居之处。“九重龙凤阙”,言殿之高,这是用以比照下句“可正是千丈虎狼穴”。鲁肃具柬礼请“那里有凤凰杯持琼花酿”,但关羽十分清楚:并“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见第三折)。“大丈夫心别”,已是豪情满怀,把“单刀会”看作不过是农村社日的迎神赛会,则更表现出其“别”(与众不同)了!


    〔驻马听〕一曲,前用宋、明人词意,虽也叹长江之流逝,但缅怀往昔峥嵘岁月,壮怀豪情,洋溢纸面。“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一个“热”字,当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万箭齐发,曹兵破灭的景象,宛然犹在眼前!热血奔涌,百感交集,不禁仰天长啸:“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一语概括尽创业的艰辛,守域的不易,感慨万千!


    《望江亭</a>》第三折


    〔越调·斗鹌鹑〕则这今晚开筵,正是中秋令节,只合低唱浅斟[1],莫待他花残月缺。见了的珍奇,不消的咱说,则这鱼鳞甲鲜,滋味别。这鱼不宜那水煮油煎,则是那薄批细切[2]。


    〔紫花儿序〕俺则待稍关打节[3],怕有那惯施舍的经商,不请言赊[4]。则俺这篮中鱼尾,又不比案上罗列[5],活计全别[6]。俺则是一撒网一蓑衣一箬笠,先图些打捏[7]。只问那肯买的哥哥,照顾俺也些些。


    【注释】


    [1]低唱浅斟:低声唱曲,慢慢喝酒。


    [2]薄批细切:宋元时人爱吃生鱼片,薄批细切指的是片生鱼片的技巧。片鱼片即下文所说的“切”。


    [3]稍关打节:打通关节。


    [4]“怕有那”句:意为我们卖鱼是不赊欠的。暗喻名为献鱼,实有目的——自己是不会空手而返的。


    [5]罗列:摆设。


    [6]活计全别:这种活儿(打鱼)与别的全不一样。


    [7]打捏:生活费用。


    【鉴赏】《望江亭》原名《望江亭中秋切》,是一出很出色的喜剧。大概内容写的是:权豪势要杨衙内想霸占年轻貌美的寡妇谭记儿,听说谭嫁给了地方官白士中,便奏请皇上查办白士中,白闻讯惊惶无计,谭却胸有成竹,决定对策。中秋节晚上,杨衙内乘船到洞庭湖,谭扮作渔妇上船献鱼,卖弄风情,灌醉杨衙内,骗取了势剑金牌;第二天杨前来捕人,却找不到文书,只找到他和谭记儿调笑时胡诌的小词,终于在公堂上当众出丑,最后被治以“夺人妻妾”之罪。这里选的是第三折。喜剧气氛特别浓烈。


    《望江亭》以辛辣、讽嘲的笔调,揭露了一个目无法纪、作威作福、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势剑金牌”而为所欲为的权势人物——杨衙内的丑恶灵魂,活画出这个色魔淫棍的卑劣无耻。在元杂剧中,“衙内”一般指的是蒙古贵族,因此作者的揭露和嘲讽就别具时代意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谭记儿这样一个爽朗、机敏、美丽、智慧与胆量并重的女性,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戏剧画廊里是独特的“这一个”。在辛辣的嘲讽中,谱出这样一出酣畅淋漓的喜剧,体现了关汉卿丰厚的艺术底蕴。


    白 朴


    〔中吕〕阳春曲


    知几[1](四首)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2]。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3]。


    今朝有酒今朝醉[4],且尽樽前有限杯[5]。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6]。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7]。四时风月[8]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张良辞汉全身计[9],范蠡</a>归湖远害机[10]。乐山乐水[11]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注释】


    [1]知几: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


    [2]缄口:默不作声,免惹祸端。


    [3]闲袖手句:贫煞,贫困到极点。风流,形容英俊杰出。


    [4]今朝有酒今朝醉:指及时行乐。


    [5]且尽樽前有限杯:同上。且尽,姑且饮尽,喝完。有限杯,谓能饮酒的日子不多。


    [6]“回头沧海”三句:比喻世事变迁,光阴荏苒之意。


    [7]“不因酒困因诗困”两句:酒困,谓饮酒过多,被酒所困。诗困,谓欲抒写心中郁积,被诗情所困。吟魂,作诗的情怀目的。醉魂,借酒浇愁。


    [8]风月:指美丽的景色。


    [9]张良:汉初大臣,在汉朝建立封留侯之后,为了保全自己,功成身退,修道学仙。


    [10]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越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功成辞去,免遭杀身之祸。“归湖”,归游于五湖。“远害机”,避开祸患的形势。


    [11]乐山乐水:出自《论语</a>》:“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鉴赏】这组《知几》为题的散曲共四首,前三首是作者对处在外族统治下处世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自白,第四首主要是抒发感慨。第一首写作者对现实的态度。“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是说,知道是非荣辱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实黑暗,所以作者不能也不愿明白表达出来。这几句揭露了元朝统治的黑暗。第三句说明在如此黑暗的现实中,作者只能把时光消磨在“诗书丛里”,以诗书自娱,独善其身。“闲袖手,贫煞也风流”,化用了苏轼</a>和元好问</a>的诗句,明确表明作者不愿为官,安贫乐道的心态,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人格。第二首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多变,作者因此以酒自娱。“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是说,因社会黑暗,思想言论受到钳制,所以只好纵情美酒,以此来逃避现实,这反映了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及内心的痛苦。“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就是针对现实而发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作者心中无限凄凉。这句与前一句相呼应,也表明了作者看穿世事、逃避现实的想法以及纵情诗酒的原因。第三首承第二首,抒发作者借诗酒消愁,乐以忘忧的情怀。“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是说作者生活的全部内容,不是纵情于美酒,就是寄情于诗文。“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反映了作者归隐生活的乐趣。他甘愿过着贫寒的生活,也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突出了作者孤傲清高的性格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第四首紧承第三首,将历史经验与现实感受结合,说明了自己纵情诗酒、逃避现实的原因。“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引出张良、范蠡,赞扬他们功成身退,洞察时务,不仅是总结历史经验,也暗中揭露了当时官场的险恶。“乐山乐水总相宜”,说明自己不去为官、寄情山水是明智的,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君细推,今古几人知”,语气沉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人不知全身远害,热衷于功名利禄的感叹,也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度。


    这四首曲子集中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懑和不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语言清新明快,朴素自然。


    〔中吕〕阳春曲


    题情(六首之四)


    从来好事天生俭[1],自古瓜儿苦后甜[2]。奶娘催逼紧拘钳[3],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4]。


    【注释】


    [1]从来好事天生俭:好事,这里指爱情。俭,吝啬、缺乏。


    [2]自古瓜儿苦后甜:元人习用俗语,常被曲家引入作品当中,或用作比喻,或用作诨语。


    [3]奶娘催逼紧拘钳:奶娘,即乳母,一般也称作为“嬷嬷”。拘钳,管束的意思。


    [4]越间阻越情忺:间阻,即从中作梗,横加阻拦。忺,高兴、惬意。情,是指与心上人情投意合,深感无比的满足和畅快。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一个坚贞女子敢于冲破封建藩篱,争取爱情自由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赞美。“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以比喻开始,用瓜儿都是先苦后甜比喻人世间好事多磨,美好的爱情总要遭受些波折,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信念。下一句“奶娘催逼紧拘钳”,写女子爱情遇到的客观阻力。然而“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管束愈严,情思愈烈。面对如此大的阻力,女子却毫不动摇,越有阻力越是坚持,抒情中带有淡淡的哲理意味。


    全曲语言泼辣,感情真挚。作者以一个坚贞女子的口吻写出一个大胆热烈,敢于藐视礼教束缚的恋爱中的女子形象,表达了民间广大青年男女的共同愿望,鼓舞和激励青年男女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


    〔越调〕天净沙


    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1],小桥流水飞红[2]。


    【注释】


    [1]啼莺舞燕:啼,即黄莺在春天里唱着悦耳动听的歌。舞,说明燕子飞来飞去,衔泥作巢。


    [2]小桥流水飞红:流,指春水潺潺,正在流淌。飞,落红片片之状。红,指红花。


    【鉴赏】这首是写春景的曲子。整首曲子运用白描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春天的自然风光,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写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其中最能体现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以春景突出了春天的到来。“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作者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别有一番滋味!再细细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里,有挺拔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还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作者的目光又从庭院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黄莺在春树枝头悠扬地歌唱;燕子在碧空喜下飞舞;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风吹拂中静悄悄地飘落。作品的意境和谐,意趣盎然。


    此曲风格清婉,语言简练,观察细致,造境新颖,颇具特色。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