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周昭王南征
3个月前 作者: 天民思想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西周的天空下,一场风云正在悄然汇聚。周昭王端坐在巍峨的宫殿之中,眼神坚定而锐利,他的心中正谋划着一场关乎王朝兴衰的重大军事行动——亲率大军,对东夷各国展开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威慑行动。
东夷,这个在古代泛指东方各族的称谓,自西周初年起,就一直是周王朝统治路上的一块“心病”。这些散落在东方大地的方国部落,就像一群不安分的野马,对周王朝的态度时而温顺驯服,时而又桀骜反叛。在西周初年,周公和周成王曾发起过东征,周朝的势力如汹涌的潮水般一度抵达今山东境地。然而,淮夷、徐夷等地却似那倔强的顽石,依旧不肯轻易屈服,时常掀起反叛的浪潮,一次次冲击着周王朝的统治秩序,成为了周王朝的心腹大患,令历代君王忧虑不已。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历史背景下,考古发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之门,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周昭王在命令曾国君主南宫氏执行防御与征伐淮夷的使命后不久,又向他下达了新的任务。镈铭记曰:“昭王南行,豫(预)命于曾,咸成我事,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征南方。”这段古老的铭文,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历史的密码。它清晰地表明,昭王不仅有着征讨南方的宏伟计划,还提前对曾国君主下达了详尽的命令,郑重地赋予其征伐南方的重任。“于曾”即“往曾”,而“昭王南行”更是明确无误地指向昭王即将南伐荆州地区的荆楚。原来,昭王一生曾两次征伐楚国,首次征伐就发生在这意义非凡的昭王十六年。为了确保南征三苗后代楚蛮部族能够取得成功,昭王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他深知稳固后方的重要性,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向东夷进兵。
当周昭王的大军如钢铁洪流般压向东夷诸国时,强大的军事压力如同泰山压顶一般。东夷诸国在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面前,就像受惊的小鹿,纷纷望风归顺。他们再也不敢有丝毫的异动,只能乖乖地匍匐在周王朝的威严之下。到周昭王正式伐楚之时,东夷和南夷已有二十六邦国纷纷前来臣服朝见。这些邦国的使者们,带着珍贵的礼物和满满的诚意,长途跋涉来到周王朝的都城,向周昭王表达他们的忠诚。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无疑是周昭王雄才大略的有力证明,也极大地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力,让周王朝的威名在东方大地更加响亮。
通过这场东夷之战,周王朝成功地孤立了在荆州地区叛乱的三苗后代楚蛮部族。这一精妙的战略部署,就像精心布局的棋局,为后续南征荆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与此同时,周王朝还将南国之淮夷视为重点防御对象,而控制繁阳则成为了征伐淮夷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周昭王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一步步地落子布局,为周王朝进一步扩展和巩固南方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昭王所征伐的虎方、三苗后裔楚蛮和扬越,泛指长江中游江汉之间的众多方国和部落。这一区域的土着被周人称为“荆”或者“楚荆”“荆楚”“荆蛮”“楚蛮”。在这些复杂的部族中,占比最多的是三苗后裔楚蛮部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是商朝的遗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部族的势力不容小觑。他们在长江中游江汉一带扎根已久,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社会组织,对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周昭王为了加强对这片区域的控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决定对虎方、三苗后代的楚蛮和扬越先后发起三次征伐。
据详细的史籍记载可知,周昭王十六年和十九年分别进行了这两次南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前841年国人暴动之后,中国历史才开始有较为明确且普遍认可的纪年,而在此之前周昭王时期的纪年无法严格对应公元纪年。在这两次南征过程中,周昭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进行了严谨的军事部署。他选择在成周集结军队,成周这座城市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军事枢纽,是当时的军事中心之一,便于调兵遣将。在这里,来自各地的兵力能够像百川归海一样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与此同时,周昭王一声令下,各方诸侯纷纷响应,率领本国部队跟随自己南下征战。
在军队出征之前,还有一系列精心的准备工作。王室军队和诸侯国军队在南山开展了以狩猎为形式的作战演习。这场狩猎演习,看似是一场轻松的娱乐活动,实则暗藏玄机。在那茂密的山林之中,士兵们穿梭其中,追逐着猎物,就像在模拟真实的战斗场景。他们在狩猎中熟悉战斗流程,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地形中灵活应对敌人,提高自己的战斗技能。同时,不同部队之间的配合也在这次演习中得到了充分的磨合,大大增强了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演习完毕之后,大军开始踏上征程。大军从上侯出发,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行军之路,他们需要途经汝水和汜水,那滔滔的江水奔腾不息,给行军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接着又要经过方城、鄂师等地,最终到达汉水。这是一条较为复杂的行军路线,沿途需要经过多山、多水的复杂地形,对行军的组织和后勤保障是巨大的考验。为了确保后续征战的顺利进行,周朝大军的先头部队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他们率先巡察经过的道路,仔细地对道路的通行状况进行检查评估,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危险。先头部队还会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周王行宫,行宫的建造不仅要考虑安全因素,还要兼顾舒适性,为后续大军到达后提供一个舒适的住宿和休息场所。并且,他们还要诏告南方曾国、邓国和鄂国等各诸侯国周王征荆楚的旨意。这不仅是简单地传达命令,更是一种对南方诸侯的军事动员和政治协调,让各方力量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先头部队同时在汉水中洲积贮军事物资,这些物资种类繁多,包括粮食、兵器、营帐等各种征战所需物品。充足的物资储备,就像坚实的后盾,为大军顺利渡过汉水去征伐荆楚做好了坚实的准备工作。
其中,第一次南征可谓是一帆风顺,其行动计划周密而细致。大军经由唐(湖北随州西北)、厉(湖北随州北)、曾(湖北随州)、夔(湖北秭归东)等地。一路上,王室直属军队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他们装备精良,身着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每一个士兵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在征伐过程中,他们冲锋在前,起到了主导作用。而跟随的北方诸侯国军队也积极配合,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军事力量,有的擅长骑射,有的则在近战中勇猛无比,与王室军队相辅相成。同时,南方的曾国、邓国和鄂国等诸侯国也出兵相随。南方诸侯国的军队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他们就像当地的向导,对山林河流、道路村落了如指掌。并且在当地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南方诸侯国军队的加入,为此次南征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军征战很快收到战果。他们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就像一阵狂风扫过,直至江汉地区。江汉地区物产丰富,有着众多的财宝。周昭王的大军在这里收获颇丰,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周人特地铸器铭功,将此次征伐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成果铸刻在青铜器等器物之上。这些青铜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了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物,让后人能够透过它们,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经历了首次南征的一系列波折与收获后,很快,周昭王便着手组织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军威更为雄壮的第二次南征。这一次,周昭王可谓精心筹备,他调集各方精锐,就像在召集天下的英雄豪杰。各地的勇士们纷纷响应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同时,他还集结了大批粮草物资,堆积如山的粮草为军队的远行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各地诸侯也纷纷响应号召,率领各自的部队踊跃参与。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场面震撼人心。旌旗蔽日,那一面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军队的威严。战鼓雷鸣,每一声鼓响都仿佛敲在人们的心上,让人心潮澎湃。整个军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让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周昭王此次南征,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楚地各族面对周昭王这如蛟龙出海般的强大军队,就像脆弱的芦苇,纷纷败退。周军凭借着高超的军事战术和强大的战斗力,成功地征服了众多城池与部落。在这场征战中,周军收获颇丰,尤其是得到了大量珍贵的青铜资源。这些青铜资源,对于周王朝来说,无疑是珍贵的财富。它们不仅可以用来铸造各种锋利的兵器,增强王朝的军事实力,让周王朝的军队更加锐不可当;还能用来铸造精美的器物,彰显周王朝的辉煌与威严,让四方诸侯都对周王朝心生敬畏。
在周昭王第二次南征中,昭王又打了胜仗,得以班师回程。当这支庞大的军团浩浩荡荡地踏上归程时,沿途百姓无不仰望着这支凯旋之师,心中满是对周昭王的敬畏与崇敬。南方的诸多部落和城邑,也都纷纷派使者前来迎接,进献当地的特产和珍宝,以表达对周王朝的臣服之意。使者们带着精美的丝绸、珍贵的香料、稀有的玉石等礼物,谦卑地跪在地上,向周昭王献上他们的忠诚,这场面彰显着周王朝的无上荣耀。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南征发生在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当时周昭王高举征伐楚地的大旗,“伐楚,涉汉,遇大兕”。一般来说,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在那场战役中,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当大军踏上汉水的那一刻,碧波荡漾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展开的激烈战斗。而当渡汉水时,大军又遇见了“大兕”(犀牛)。这种体型庞大、皮糙肉厚的猛兽,突然出现在江面上,让不少将士都为之惊愕。它那巨大的身躯在水中翻腾,溅起高高的水花,仿佛是大自然派出的守护者,阻挡着周军的前进。不过,周昭王的军队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精湛的战技,他们手持长矛,呐喊着冲向大兕,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成功地将大兕驱逐,继续向荆楚地区进军。
第三次南征于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展开。这一次,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然而,这场征战却遭遇了极为恶劣的天气。当时,“天大曀,雉兔皆震”,整个天空被阴沉昏暗的乌云所笼罩,仿佛一块巨大的黑布将世界包裹。狂风呼啸着,如同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在咆哮,吹得树木东倒西歪。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天空,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是天地都在此刻大发雷霆。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大军出征,将士们心中不禁涌起阵阵寒意,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但内心的恐惧却难以抑制。最终,在汉水附近的战场上,周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丧六师于汉”,损失惨重。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场上奋力厮杀,但恶劣的天气和敌人的顽强抵抗让他们渐渐陷入了困境。许多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周军的士气也一落千丈,这场战争的失败给周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十九年。此次南征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然而,这场看似气势恢宏的征伐,却以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收场。由于此次战败的结果实在太过沉重,给周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周人讳言此事,只能模糊地说“南巡不返”。这场失败就像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了周王朝的历史上,让后人不禁对周昭王的南征之路充满了感慨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