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周昭王南征史实
3个月前 作者: 天民思想
在广袤无垠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神秘事件如璀璨星辰,吸引着后世学者的目光。其中,昭王南征之“楚”为楚国的说法,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严谨考证,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具体而言,是在王逸注释的《楚辞·天问》中。
东汉时期,文化初兴,学术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那文化复苏的岁月里,学者们对古代文化典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纷纷投身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与注释工作。王逸,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以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对诸多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在《楚辞·天问》这部充满奇幻与神秘的文学巨着中,记载了关于周昭王南征的诸多信息。王逸在对这部作品进行注释时,对周昭王南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了“楚”为楚国的观点。这个观点,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学术界层层涟漪,一种新的学术思潮开始悄然兴起。
自王逸在《楚辞·天问》中提出“楚”为楚国的观点后,这一观点犹如一颗定海神针,在漫长的学术传承过程中,深深地扎根于学者们的心中。它如同一种约定俗成的“真理”,被学者们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每一个研究相关历史的人,无论是饱学之士,还是初涉此领域的年轻学者,在探讨昭王南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几乎都将其定位为针对楚国的军事行动。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这一观点在众多历史研究和学术讨论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成为了一种不可撼动的定论。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新的证据和解读如同一束束曙光,透过历史的迷雾,照亮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就拿《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来说,其中明确载道:“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这段记载,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是历史在夜空中投下的一道神秘之光,不经意间透露了周昭王南征的结局。周昭王的第三次南征,对于彼时实力尚在的西周王朝而言,无疑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
在那次充满未知与艰险的征程中,周昭王最终薨于汉水,而他率领的六师也全军覆没。这场灾难性的南征,如同一场可怕的浩劫,无疑是西周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叹的是,经过春秋笔法的润饰,正史对于此事却讳莫如深。史官们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力量所束缚,在历史的长河中刻意回避某些真相,使得后人想要了解其中的详情变得愈发困难,就如同在茫茫大雾中探寻一条隐藏极深的道路,稍不注意便会迷失方向。
时间来到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一带,一场意义重大的考古发现悄然而至,宛如在历史的尘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在这里,出土了六件精美的青铜器,它们造型古朴,纹饰精美,被后世称为“安州六器”。
这些古老的青铜器,宛如历史的“时光胶囊”,承载着那段遥远岁月的珍贵信息,为我们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一些相关信息。
据史料记载,周昭王十六年,昭王雄心勃勃地发动了南巡亲征行动。此时的昭王,意气风发,壮志满怀,他将目光投向了楚荆地区。为了保证此次进军的顺利,他精心挑选并任命了合适的将领,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其中,曾国国君南宫氏被委以统帅的重任,负责整体指挥作战。而一个名叫(中)的人,则担任先锋,负责前出探索敌情、联络各方等关键任务。(中)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外交经验,带领军队积极联络汉阳地区的姬姓诸侯。这些姬姓诸侯感受到了昭王的大义,纷纷表示愿意为大军提供支持和帮助,为此次军事行动开道。
与此同时,曾国、邓国和鄂国也积极配合,精心为周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周昭王的军队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热烈支持,队伍迅速壮大。在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下,周军很快就深入到了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看到周军的强大阵容和顺利推进,纷纷顺应形势归顺昭王,这使得周昭王的威望和影响力在江汉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在南征的过程中,中军的先头部队率先到达长江。这支英勇无畏的先锋部队,如同一把利刃,刺入了敌人的防线。而后军也随后赶到,两军合兵一处,对鄂部驻地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周军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顺利攻占了鄂部驻地。随后,大军沿着汉水东岸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无不臣服。
当到达长江边时,昭王果断地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确保退路的安全。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渡江南下。
而此时,扬越的鄂部面对周军的强大攻势,将主力迅速收缩到南面的大山中,企图利用复杂的地形和险要的地势来阻挡周军的前进。昭王并没有被这一表象所迷惑,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巧妙地指挥军队继续推进。最终,周军成功占领了铜绿山。
铜绿山作为南方的战略要地,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是周军此次南征的一个重要收获。这里蕴含的丰富矿藏,为周朝的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占领铜绿山后,昭王并没有急于返回,而是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召集了汉阳诸侯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盟会。
在盟会上,周昭王对此次南巡亲征中的有功之臣进行了论功行赏。他特别对先锋(中)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赏赐了大量马匹和珍贵的铜材。(中)接过赏赐,感激涕零,发誓要为昭王和周王朝效力。元帅南宫氏也不甘示弱,他凭借出色的指挥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同样得到了众多赏赐。对于其他有功的将士和各诸侯来说,他们也都在这个盛大的盟会中得到了昭王的认可和封赏。
这场盟会,无疑是昭王巩固统治、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增强了各诸侯对周王朝的忠诚度,也为周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精心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在这批青铜礼器上,他郑重地刻下了文字,详细地记载了此次战争的经过和他所得到的赏赐。这些珍贵的文字,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成为了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而昭王在班师回朝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周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了一些铜材,同时将大量的铜材运回中原。这些铜材在后来的岁月中,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着名的安州六器。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发起南征行动。这一次,他与大臣祭公等,率领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次踏上南征之路。
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朝着周昭王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一路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此次南征的声势,昭王还派出大臣前往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招抚各部落。这些大臣们不辞辛劳,他们跋山涉水,积极与各部落进行接触和沟通,向他们传达昭王的旨意和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
昭王本人则率领大军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一路上,周军军威浩荡,他们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铠甲闪烁着冷峻的光芒,展现出西周王朝的强大实力。周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夹道欢迎,对这支威武之师充满了敬畏和欢呼。
周军凯旋回师渡汉水时,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由于此前北返携带了俘获的大量战利品青铜(即考古铭文中的“孚金”),导致桥梁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最终桥梁垮塌。
这一突发事件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周军胜利的喜悦。更为糟糕的是,此时又遭遇了异常天灾。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下,滔滔江水如同猛兽一般汹涌奔腾。天灾和桥垮的双重打击,使得周军损失惨重。士兵们在洪水中挣扎求生,许多宝贵的装备和物资也被洪水冲走。
这场突发的灾难,给周昭王的南征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也让西周王朝的未来更加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在探寻历史的幽微之处,我们可以依据《纪年》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纪年》乃周朝史官精心撰纂而成,犹如一部生动且详实的历史画卷,记录着那个遥远时代的诸多事件与细节。
在这一年,关中地区的天空中仿佛被神秘的面纱所笼罩,持续笼罩着大范围长时间的阴云。这些阴云密密麻麻地堆积在天空之中,仿佛没有边际一般,将整个关中大地都淹没在这片昏暗的色调之中。
据气象学的常识,如此浓厚的阴云预示着降水的必然来临。当阴云密布之时,降水往往是充沛甚至是大雨倾盆而下的。而秦岭一带,作为地理形势独特的重要山脉区域,其地形复杂且山势险峻,诸多河流发源于此,汉江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一旦秦岭一带降下大量雨水,由于地形的急剧变化,水流会迅速汇聚,在山谷间形成汹涌奔腾之势,然后顺着河道奔腾而下。
汉江,作为南方地区一条重要的水系,其河道承载能力有限。当来自秦岭的大量降水迅速汇聚而来时,汉江的水量会急剧增加。其水流携带的巨大能量和强大的冲击力,会引发洪水的猛烈爆发。汹涌澎湃的江水,犹如千军万马,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席卷而来,对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的威胁。
而在当时,周人却浑然不知,他们依旧停留在汉江下游的洪泛区。这片洪泛区地势相对低洼,是洪水泛滥时极易遭受侵袭的区域。周人的营地中,人们依然按照往常的生活节奏忙碌着,未察觉到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他们或是在准备行装,或是在讨论接下来的行军事宜,对于那逐渐汇聚而来的洪水的威胁,完全毫无知觉。
回溯历史,周人此次南征,可谓是精锐尽出。六师,这是周王朝统治下最为精锐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他们承载着周王朝的期望,肩负着完成南征的重任。
而他们所面对的对手,不过是三苗后裔楚蛮族群。从实力上来看,楚蛮族群与周人的六师相比,并不强大。楚蛮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形成一个高度集中和强大的统一力量。他们的军事装备和战斗组织等方面,也难以与周人的六师相提并论。
按照常规的战争逻辑,倘若没有某种特殊的、不可抗力的因素介入,仅仅依靠双方兵力的对比,周人的六师完全有能力在南征的征程中取得胜利,更不会出现全军败没这样令人震惊的结果。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而这场洪水,无疑成为了改变战局的关键因素。
当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周昭王在南征的变故后不幸驾崩。在那个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古老时代,没有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通信机制能够迅速将这一消息传遍各个诸侯的领地。因此,在一片寂静中,周昭王并未向诸侯正式告丧。
在宗室诸侯的商议与推举下,他们一致决定拥立周昭王的长子姬满继承王位。姬满,这位肩负着历史使命的王子,在众人的期待与拥护下,登基继位,成为了新的周王朝君主,史称周穆王。周穆王的继位,开启了周王朝一个新的篇章,然而,此前周昭王南征的种种谜团,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