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周穆王(一)
3个月前 作者: 天民思想
姬满,即周穆王,生于约公元前1026年,在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他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呱呱坠地。后又于约公元前922年与世长辞,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周王朝皇室姬姓血统的纯正传承者,名为满。作为周昭王之子,他顺理成章地登上王位,成为西周历史长河中的第五位天子。
周穆王在位时长堪称西周历代君主之最,这漫长的统治岁月,为他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使他在古代史籍记载中熠熠生辉,被誉为首位享有盛名的旅行家,其一生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传奇色彩。
周穆王元年,新王登基,仿佛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万象更新。
穆王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想要将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众多的能臣当中,穆王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决定任命君牙为大司徒。
君牙这个人,他的品行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一样,闪耀着正义的光辉。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无论是面对怎样的诱惑或者压力,都绝对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和良心。而且,他的办事能力也非常出色,不管是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务,还是解决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棘手问题,他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正因为如此,君牙深得穆王的信任和器重,让他来担任大司徒这一要职,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大司徒这个职位可不是一般的重要,它掌管着国家的土地和民众,责任极其重大,同时也非常光荣。而君牙也深知这一点,他一定会不辜负穆王的期望,尽心尽力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与此同时,穆王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任命伯同为太仆。
伯同此人,心思缜密,犹如那春日里细密的雨丝,虽无声无息,却能悄然滋润大地,滋养万物。他就像那默默耕耘的农夫,不求回报,只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伯同的忠诚,坚如磐石,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对穆王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他的存在,宛如穆王身边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让人安心。
在处理政务方面,伯同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总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这些建议和方案,犹如明灯,照亮了穆王前行的道路,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伯同担任太仆一职,肩负着管理天子车驾马匹以及传达王命等重要职责。他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时刻守护在天子身旁,确保天子的出行安全和政令的畅通无阻。
穆王在任命这两位重臣的同时,心情异常庄重。他深知这两位臣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在任命之时,他郑重地对他们申诫周政。他的言辞恳切,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两位臣子的殷切期望。
他言及周朝的传统政治智慧,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又言及先王的治国之道,那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周王朝兴盛繁荣的基石。他谆谆告诫二人,要以周朝的传统政治智慧和先王的治国之道为准则,公正廉明地处理政务,在每一个决策和行动中,都要秉持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不徇私;要勤勉尽责,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事务中,不可有丝毫懈怠;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心系百姓的苦难,为周朝的兴盛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穆王的申诫,犹如一声震耳欲聋的警钟,旨在让这两位臣子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周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两位臣子的辅佐下,周王朝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沿着兴盛的道路稳步前行。
周穆王在位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的名字犹如闪耀的星辰,照亮了西周的历史天空。
他曾西伐犬戎,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周穆王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犬戎部落席卷而去。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犬戎虽然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周穆王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穆王成功俘获其五王,这一辉煌的战果,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使周王朝在西方的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后,他又南平荆蛮。在前往南方的征途中,他穿越了千山万水,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然而,他的决心和勇气从未动过,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功平定了荆蛮的叛乱,使得南方边境得以安宁。
他还曾多次大会诸侯。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他以王者之尊,会合了四方诸侯,那场面可谓是万人瞩目,威震四方。他的身影在诸侯们的注视下显得无比高大,仿佛象征着周王朝的威严和统治。
在东征平定徐偃王之乱的战役中,周穆王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他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分化瓦解了徐偃王的内部势力,最终成功击败了徐偃王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他颁布的《吕刑》,更是人类社会早期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这部法典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刑罚的适用范围、量刑标准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它的颁布,不仅为西周王朝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后世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曲折和坎坷。周穆王在位期间,其行事的争议也时有发生。他曾西征犬戎,俘获其五王,这一举动虽然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却使得犬戎与周人的关系严重恶化。此后,犬戎犹如一群饥饿的野狼,屡屡犯边,战事不息。周王朝的边境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之中,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周穆王被迫迁都于西郑(今陕西华县),这无疑是他统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给周王朝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西晋时期,汲冢古墓出土的《穆天子传》,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虽然其中多有关于神话的描述,如周穆王西行途中遇到各种神仙、奇珍异兽等情节,但书中记录的穆王西游的诸多传说,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书中记载了他与西王母的会面,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充满了神秘色彩。他还西行至上天。以及他在西域的种种经历,如与当地部落的交流、贸易等,这些传说虽难以考证,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远方世界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一种勇于追求未知的精神。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在汉水溺亡,这一事件犹如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太子姬满践位,成为西周第五位帝王。初期,他并未像昭王那样过度依赖武力,而是敏锐地认识到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重申执政规范,发布《臩命》,以整顿朝纲,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朝堂中的腐败和混乱之风;又命吕侯作《吕刑》,以正天下,那严明的法律条款,如同高悬的明镜,照亮了那些可能存在腐败和不法行为的角落。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周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周穆王时期,周王朝继续保持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然而,两次征伐犬戎的后果,却使得周王朝与犬戎的对立加剧,边夷不朝,这无疑对周王朝的外交和统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仿佛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周王朝原本的宁静和稳定。但周穆王并未因此而放弃向外的探索,他的目光依然坚定地望着远方,那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他在位期间,曾进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西行之旅,其足迹遍历今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甚至跨过昆仑山脉抵达中亚,堪称古代旅行史上的壮举。在旅途中,他穿越了广袤的沙漠,翻过了险峻的山脉,涉过了湍急的河流。他的身影在不同的地域间穿梭,仿佛是一位无畏的冒险家,在探索着未知的领域。
这次旅行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其中不乏一些神秘莫测的传说和故事,但无疑展示了周王朝时期的疆域之广,国力之盛。他的西行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文化交流和探索未知的旅程,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寻那未知的远方。
在周穆王统治的时期,周王朝的威严与统治力亟待进一步巩固与拓展。穆王以其果敢决断的雄心与宏大的政治抱负,先后两次挥师南下展开征伐,其军势浩荡,所向披靡。
在第一次南征中,穆王率领着他那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一路风尘仆仆,直指荆蛮之地。荆蛮地域广袤,族群复杂,向来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独特的文化,对周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周穆王的军队拥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周军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冲破了荆蛮的防线。周军的兵威凌厉,攻势迅猛,每一步的进攻都充满了力量和决心。荆蛮的抵抗在周军的铁骑之下逐渐瓦解,那曾经的反抗意志在周穆王的铁腕面前逐渐消散。经过一番激烈的征伐,荆蛮终于屈服于周王朝的强大武力之下。
时光流转,在穆王三十七年的时候,“荆人来贡”。这一来贡之举,象征着荆蛮在经历了穆王的征伐之后,对周王朝统治的臣服,也表明了穆王南下征伐所取得的显着成果,周王朝的影响力在东南之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然而,王朝的治理并非一帆风顺,总有一些偏远之地试图挑战中央的权威。周穆王一心西略,长年投身于西部的经营与开拓,大部分时间都身处遥远的西境,远离了王朝的都城。位于周王朝东南方的徐国,本就野心勃勃,见穆王长期在外,便趁着这个难得的时机,蠢蠢欲动,妄图摆脱周王朝的统治,恢复自身昔日的荣光。
徐国在商代便是淮夷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强大的实力。在周初的时候,徐国曾追随武庚叛乱,给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后来,虽然经过周公二次东征,徐国暂时被平定,但此后却时叛时服,一直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心腹之患。
到了穆王时期,徐国抓住穆王西掠西部的时机,再次兴盛起来,势力愈发强大。据《史记·秦本纪》《史记·赵本纪》记载,徐戎趁着周穆王在外巡游之际,公然作乱,他们联合了诸多附属势力,气势汹汹地向周王朝发起挑战,企图一举推翻周王朝的统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穆王急中生智,在造父的协助下,凭借着造父高超的驾车技术,日驰千里,迅速返回都城救乱。穆王以雷霆之势平息了这场叛乱,让徐国重新回到周王朝的统治之下。
而《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对此事的记载则大不相同。该书记载,徐夷的君长统帅九夷诸部,浩浩荡荡地侵扰宗周。面对徐夷强大的兵力,穆王见其势大,不敢贸然再战,于是作出妥协,封徐偃王管理东方诸侯。此后,穆王又让造父驾车赴楚国,请求楚国攻打徐国。楚文王举兵响应,然而徐偃王却深感不忍,不忍看到因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生灵涂炭,于是主动撤走。
对于这一段历史,两部史书的记载大相径庭,从而导致后世对于此事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和解读层出不穷,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话题。
尽管在徐乱的处置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但周穆王平定徐乱(此处争议)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穆王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东进。他的军队如同一股锐利的气流,浩浩荡荡地抵达了九江。在九江,穆王再次举起了征伐的大旗,开始了大规模的南征,那远去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周王朝统治的执着与追求 。